徐祝老人~也叫儲蓄老人,他是一位擁有很大福報、財富滿屋,同時擁有一位非常漂亮妻子的老人,在泰國人的心中,徐祝猶如財神一般,他們深信配戴或供奉徐祝便會擁有好運。
徐祝的故事是從一本叫Wetsandon 的書中傳出的,泰國南傳佛教中,Maha Wetsandon Chadok是十個佛陀前世故事的最末世故事,而徐祝老人是此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之一。書中寫到如果這輩子佈施給徐祝,下輩子會出生在非常好的家庭,男布施者會娶到漂亮的老婆,女的布施者會嫁給英俊的老公,並且會有非常好的福報與財富,生下的子女也會非常可愛聽話。
傳說中,徐祝老人其中某一世的傳說是,他是一位婆羅門教徒,生於Kalingkarat,當時他是一位其貌不揚的行乞者,有人說他是一位極具福德的人,降世是為了更進一步的修行。他非常擅於乞討,總是讓人不忍心拒絕他的請求,因此總是會乞討到滿滿的一袋金錢或是有價值的東西。而且徐祝老人非常會節省,他會將錢存到一個程度後就交給一位朋友保管,然後徐祝就再繼續去行乞。但是這位朋友因為非常愛花錢又不擅於管錢,有一天他偷偷將徐祝老人寄放在他那裡的所有錢都花光了。直到有一天徐祝老人又從別的地方行乞回來,想跟朋友拿回之前寄放的錢時,才知道朋友已經將錢全部花光光,在沒有辦法償還的狀況下,這位朋友就只好將自己的女兒Amittada許配給徐祝老人,當作是償還那筆錢。Amittada告訴徐祝老人說:“我可以當您的婢女、奴隸,您願意的話,我會是您賢淑的妻子。”最後徐祝老人就娶了她當老婆,然後回到自己的家鄉。
當他一回到家鄉,因為Amittda又年輕又長得美若天仙,而且非常努力賢淑,是位很盡本分的好妻子,所以村里的男人都非常羨慕徐祝老人,加上徐祝老人非常有錢,更加讓人羨慕。然而這也殃及到了Amittda,正因為Amittda的賢惠,使得這些村內的男人都抱怨自己的老婆不夠賢惠,要求向Amittda學習。使得這些太太們被激怒了,每天都有人去罵Amittda。而Amittda將被罵的事告訴了徐祝老人後,徐祝老人便叫她別再做家務了,以後任何事交給他自己做就好了。可是Amittda說,身為妻子,以及一個有教養的女性,怎能讓家事落在先生身上,她實在做不到。如果徐祝老人真的不想她做家務,請找幫傭替她做家務吧。
徐祝老人覺得很好,但不知道要去哪裡找傭人。Amittda說,目前Phra Wetsandon從皇宮出來到森林修行,他是位樂善好施的人,不妨請求他的兩個子女來當幫傭(在轉世成為佛祖之前,佛祖共輪迴了499次,最後一次轉世為一位城邦主的兒子,叫Phra Wetsandon)。徐祝老人依言照辦,而Phra Wetsandon也真的願意讓自己的子女給徐祝老人做為幫傭。
回程時,徐祝老人帶兩個孩子經過Phra Wetsandon的皇宮,其父王看到兩個孩子,認得是自己的孫兒,徐祝老人告訴Phra Wetsandon的父王說,Phra Wetsandon讓他的兩個孩子徐祝老人當幫傭。Phra Wetsandon的父王聽後,決定付錢向徐祝老人買回兩個孫兒,並宴請徐祝老人。徐祝老人見美食大為心動,狂飲暴食,最後卻因此撐死了。
傳說在另一世徐祝轉世為一位據有非常大福報的人,身上的那一個背包,傳說是有非常強的法力的。這一世他化身為非常醜陋的一位老人,不穿上衣、手拿拐杖、駝背等等。傳說徐祝有十八種不雅的外貌,腳非常大而且畸形、所有的手腳指都受傷變形、雙腳O型彎腿、上嘴唇肥厚大於下嘴唇、永遠是在流口水、牙齒非常長像豬牙一樣、扁平的鼻子、大肚子、駝背、凸眼、而且左右眼大小不一樣、大鬍子、稀疏的黃發、全身關節腫脹、全身皮膚斑點潰瘍、黃瞳孔、歪脖子、非常粗糙的皮膚等等,但就算他是這種外表,也可以讓被行乞的人不忍心不拿出東西送給徐祝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相傳配戴/供奉徐祝老人的人如果心存善念,誠心祈求,那麼他想要的東西就會得到實現。特別是對於做生意的人來說,徐祝老人十分合適,他可以使原本生意冷清的店面變得門庭若市,也可以讓那些配戴者在做生意的過程中避免受騙,順順利利。同時它還能增加人緣,讓配戴者感受到人緣好,好辦事的便利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在泰國有名開光製作徐祝老人的龍婆掟大師,廟內供奉著大大小小的徐祝老人尊者,處於曼谷附近,大家到泰國時不訪參拜一下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參拜的禮儀與禁忌
無論是到寺廟參拜或家中參拜都必須恭敬,務必注意以下幾點:
1.服裝整齊:上衣不能露肩低胸、褲子長度要到膝蓋以下,脫下帽子和墨鏡。
2.如進入寺廟請脫鞋。
3.不要在佛寺/佛壇內親吻擁抱。
4.佛寺/佛壇內禁止抽菸喝酒。
5.禁止喧嘩吵鬧。
6.腳板不可以朝向神佛。
7.觸摸佛像可以帶來好運,只要善信心存善念與尊敬,不要用腳去接觸或踐踏
(但未必每處地方都可以去觸摸佛像,切記要遵守當地寺廟文化)
8. 寺廟沒有明文規定女性月事不能參拜,但亦有些地方是不能的,我們應遵從每個寺廟的禮儀